学习卡丨习近平:把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2024-10-05 11:53:57浏览量3289655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是由其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发展条件、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庆祝共和国华诞的最好行动,就是把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让我们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一起学习↓↓↓总监制丨闫帅南监制丨李浙主编丨柴婧编辑&视觉丨谭瑶 潘杨校对丨高少卓 ©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责任编辑:魏韫桐央视新闻我用心你放心
浩如烟海、多姿多彩的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利用?百川汇流、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如何赓续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对文化的传承发展有着深邃的思考。“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盛世修典,时代宏愿。“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编纂始于宋画汇编,是习近平总书记持续关注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的一项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历时近20载,入编图像12405件(套)。这一工程见证了在总书记推动引领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笔墨丹青之中,纳山河万景,历上下千年。新征程上,根植于深厚的中华文明,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必将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总监制丨闫帅南 唐怡制片人丨房轶婷统筹丨张霄鹤 任民导演丨田野 马雪丽 勾月记者丨荣梦岩 温焌意 罗潇 白洁摄像丨李晨 郭华康 班金庭 胡瑞 葛航 丁琦 何艺剪辑丨李刚 廉晶包装丨郭培 陈佳鑫 张立蒲 王晶 殷亮海报丨刘敏敏审校丨朱冬梅制片丨刘莹 杜通 帅钟琴 武贺 戴广宇鸣谢丨总台浙江总站 总台欧洲总站 浙江大学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 浙江省博物馆©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责任编辑:田野
学习新语·非遗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民族的手艺活,既传统又时尚”2024-10-05 15:11:33浏览量:183.3万来源:新华社新华全媒+查看详情策划:唐颢宸 周慧敏设计:赵丹阳
在中国人的眼里,国和家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古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诚执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迈誓言。今有边防战士将清澈的爱献给祖国;科研工作者攻坚克难,勇担强国使命;各行各业劳动者扎根岗位,为祖国发展添砖加瓦;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以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生活。新时代,国家的繁荣与昌盛系于每个家庭的幸福与美满,系于亿万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同样,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编辑:邢斯馨责任编辑:刘亮
大象新闻APP怀抱梦想 脚踏实地专家预测A股开盘即收盘假期过完别忘了看重阳奇妙游,河大卫舞王含金量+++假期“余额不足”?众国风节目为假期快乐“充值”打开APP清澈的爱 只为中国丨梦想属于每一个人大象新闻2024-10-05 18:00:0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生动形象表达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成为凝聚党心民心、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责任编辑:王浩举报评论常言道清澈的爱,为中华复兴献力!2024-10-06 21:14:47用户_1824670430612398082伟大复兴加油!2024-10-06 20:35:41用户_1842905187263422465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红红的心只爱中国。鲜红的血液只为中国流淌,不屈的脊梁只为中国挺立。滚烫的热泪只为中国而感动,柔弱的身躯只为中国而勇敢。为祖国粉身碎骨,为民族赴汤蹈火。生为中国生,死为中国死。一身正气守护中国,一身骨气报效祖国。2024-10-06 20:30:16用户_1842901583326670850祖国万岁万岁万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万岁万万岁,中国子弟兵万岁万岁万万岁。2024-10-06 20:16:41更多精彩评论,打开大象新闻APP期待你查重0%的评论…410
清澈的爱 只为中国|为世界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央视网2024年10月05日 19:38有故事,有温暖,有力量。编者按: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创造了今天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新中国迎来75周年华诞之际,央视网《人民领袖习近平》栏目推出《看中国》特别策划,让我们跟着人民领袖一起致敬可亲可敬的人民,礼赞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2023年全国两会上,一位工人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带来一个好消息:“2017年您考察徐工时乘坐的220吨全地面起重机,关键指标已达到全球第一,国产化率由原来的71%提升到100%。”总书记关切地询问:“你们起重机里面的芯片,是国产的吗?”“全是国产的。”一问一答间,是中国制造大踏步向前的生动缩影。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甚至一台拖拉机都不能制造。“当时,我国一穷二白,连日用的煤油、火柴、铁钉都称为洋油、洋火、洋钉。”总书记在一次研讨班开班式上提起开国一代人的回忆。从“造不了”到“造得出”再到“造得好”,中国制造业总体规模已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同时形成了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生产体系。2022年10月17日,习近平同志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2022年10月17日,在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现场,身着蓝色工装、从钳工成长起来的国家级技能大师郑志明代表向总书记讲述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今昔。过去,我们学别人,拆了零部件去研究;而现在,“当年的领先者有的反过来学我们,拆了我们的零部件去研究”。郑志明代表的一席话,让总书记想起在福建工作时,曾经带队去国外考察产业发展的往事。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便十分关注国内产业技术发展。2002年,福建马尾船厂有一艘出口德国的集装箱船即将交付使用,习近平特意前往调研。当听到这艘船的主要设备和导航系统还需依靠进口时,他语重心长叮嘱:“还是要把重心放在提高技术水平上,不要总干‘苦力活儿’,要着眼高精尖,解决国产化,掌握主动权。”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实体经济的“定盘星”。发展制造业,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有着清晰的战略认知——“老是在产业链条的低端打拼,老是在‘微笑曲线’的底端摸爬,总是停留在附加值最低的制造环节而占领不了附加值高的研发和销售这两端,不会有根本出路。”一次次深入生产、研发一线,总书记始终关注着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国产大飞机,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梦想。2014年5月,在上海考察期间,总书记专程来到中国商飞设计研发中心,登上C919大型客机展示样机,在驾驶舱详细了解大飞机设计情况。他说:“我们要做一个强国,就一定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把大飞机搞上去。”这次考察后第3年,2017年5月5日,C919翱翔蓝天,成功首飞;2023年5月28日,C919完成首次商飞;2024年2月,C919首次飞出国门,亮相新加坡航展。目前,C919的订单已超过1200架,其中不乏海外订单。0.015毫米厚度的手撕钢被誉为钢铁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并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精密仪器等高精尖端设备制造行业。2018年8月8日,山西省太原市,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用手撕开不锈钢。2020年,在山西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考察时,总书记饶有兴致地观看了厚度仅有0.02毫米的“手撕钢”产品。他拿起一片“手撕钢”,轻轻扭折了一下,称赞道:“百炼钢做成了绕指柔。”“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在高端制造业科技创新上不断勇攀高峰,在支撑先进制造业方面迈出新的更大步伐。”总书记的寄语鼓舞着太钢的研发团队。在总书记这次考察的3个月后,太钢成功轧出0.015毫米的超薄不锈钢箔材。…………大到“大飞机”,薄到“手撕钢”,都是我国制造业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例证。荣耀背后,是锚定制造强国的矢志不移、久久为功。2015年,我们提出,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强调“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并将其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着力点;2023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意见,部署加快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高铁形成完整产业链条走出国门,北斗导航系统服务全球,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开启商业运营,“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我国制造业高端创新持续突破,自主研发能力大幅提高。2019年11月22日,沈阳,一家数字化智能工厂内,名为SR210的机器人正在自主地抓取各种零部件,快速组装稍小的工业机器人。智能化转型向纵深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态势良好。目前,我国已建成近万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50%。2022年,我国4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值已超20万亿元。截至2024年6月底,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家。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里,民营企业占比超九成。“中国制造”频频闪耀国际顶级赛事。卡塔尔世界杯、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巴黎奥运会……一场场国际赛事的举办,带动中国体育用品出口“爆单”。小到乒乓球、杠铃、举重台、赛场地胶的生产,大到体育馆、光伏电站的建设,中国完备的产业体系和高效供应链获得国际认可。阿根廷《号角报》刊文称,中国这个“亚洲巨人”的工业逻辑正在发生这样的转变: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韩国《中央日报》指出,“中国制造”已不单单是“制造”,更是技术上的创造。利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制造的中国商品,是值得信赖的。“中国制造”的质量在世界名列前茅。一个个从无到有的突破,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凭借科技范儿“圈粉”国际市场。正如总书记所言,“我们将为世界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监 制丨王敬东主 编丨李璇策 划丨蔡纯琳编 辑丨李珊珊视 觉丨颜妮校 对丨刘禛 孙洁 宋春燕 梁雅琴 闫田田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扫二维码 访问央视网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深刻阐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和谐统一,强调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新征程上,我们要团结和依靠全体人民,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一起来学习!总监制:骆红秉总策划:张军 于锋监 制:伍刚 王薇编 辑:姜葳设 计:刘璐
历史长河波澜壮阔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创造了今天的中国75年岁月中国足迹不断拓展镌刻下一个又一个中国高度、中国深度绘写“美丽中国”我们要一往无前、顽强拼搏让明天的中国更美好(责编:任一林、邓志慧)
如今,中国前行的每一步,都强烈吸引着全球的目光。世界看到,过去十多年间,在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的引领下,这个东方大国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到处活力满满、热气腾腾!越来越多的人们从全球各地来到中国,走进繁华都市、田间地头,试图找到其中的发展密码。世界发现,如此巨大成就的背后,是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凭着非凡的政治勇气、深厚的人民情怀、深邃的历史眼光和科学的辩证思维,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前景。中国道路,也启发着世界。它提供了人类实现和平发展的全新模式。从脱贫攻坚、到“一带一路”,从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到全球文明倡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一次次给迷茫的世界带来新的启迪。新时代新征程,在习近平主席领航掌舵下,中国人民必将创造出新的更大辉煌,必将为人类和平和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总监制丨闫帅南监制丨耿志民制片人丨韩任伟编导丨姚祎婷剪辑丨杜弘杨视觉丨高凌潇 刘浦飞音编丨王安然配音丨王帅天素材支持丨徐安祺 王思思 曹含笑 刘媛 张阳 王帅天统筹丨杨波 遇剑 刘霄 金伊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