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爱 只为中国|为世界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央视网2024年10月05日 19:38有故事,有温暖,有力量。编者按: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创造了今天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新中国迎来75周年华诞之际,央视网《人民领袖习近平》栏目推出《看中国》特别策划,让我们跟着人民领袖一起致敬可亲可敬的人民,礼赞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2023年全国两会上,一位工人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带来一个好消息:“2017年您考察徐工时乘坐的220吨全地面起重机,关键指标已达到全球第一,国产化率由原来的71%提升到100%。”总书记关切地询问:“你们起重机里面的芯片,是国产的吗?”“全是国产的。”一问一答间,是中国制造大踏步向前的生动缩影。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甚至一台拖拉机都不能制造。“当时,我国一穷二白,连日用的煤油、火柴、铁钉都称为洋油、洋火、洋钉。”总书记在一次研讨班开班式上提起开国一代人的回忆。从“造不了”到“造得出”再到“造得好”,中国制造业总体规模已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同时形成了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生产体系。2022年10月17日,习近平同志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2022年10月17日,在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现场,身着蓝色工装、从钳工成长起来的国家级技能大师郑志明代表向总书记讲述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今昔。过去,我们学别人,拆了零部件去研究;而现在,“当年的领先者有的反过来学我们,拆了我们的零部件去研究”。郑志明代表的一席话,让总书记想起在福建工作时,曾经带队去国外考察产业发展的往事。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便十分关注国内产业技术发展。2002年,福建马尾船厂有一艘出口德国的集装箱船即将交付使用,习近平特意前往调研。当听到这艘船的主要设备和导航系统还需依靠进口时,他语重心长叮嘱:“还是要把重心放在提高技术水平上,不要总干‘苦力活儿’,要着眼高精尖,解决国产化,掌握主动权。”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实体经济的“定盘星”。发展制造业,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有着清晰的战略认知——“老是在产业链条的低端打拼,老是在‘微笑曲线’的底端摸爬,总是停留在附加值最低的制造环节而占领不了附加值高的研发和销售这两端,不会有根本出路。”一次次深入生产、研发一线,总书记始终关注着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国产大飞机,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梦想。2014年5月,在上海考察期间,总书记专程来到中国商飞设计研发中心,登上C919大型客机展示样机,在驾驶舱详细了解大飞机设计情况。他说:“我们要做一个强国,就一定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把大飞机搞上去。”这次考察后第3年,2017年5月5日,C919翱翔蓝天,成功首飞;2023年5月28日,C919完成首次商飞;2024年2月,C919首次飞出国门,亮相新加坡航展。目前,C919的订单已超过1200架,其中不乏海外订单。0.015毫米厚度的手撕钢被誉为钢铁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并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精密仪器等高精尖端设备制造行业。2018年8月8日,山西省太原市,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用手撕开不锈钢。2020年,在山西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考察时,总书记饶有兴致地观看了厚度仅有0.02毫米的“手撕钢”产品。他拿起一片“手撕钢”,轻轻扭折了一下,称赞道:“百炼钢做成了绕指柔。”“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在高端制造业科技创新上不断勇攀高峰,在支撑先进制造业方面迈出新的更大步伐。”总书记的寄语鼓舞着太钢的研发团队。在总书记这次考察的3个月后,太钢成功轧出0.015毫米的超薄不锈钢箔材。…………大到“大飞机”,薄到“手撕钢”,都是我国制造业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例证。荣耀背后,是锚定制造强国的矢志不移、久久为功。2015年,我们提出,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强调“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并将其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着力点;2023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意见,部署加快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高铁形成完整产业链条走出国门,北斗导航系统服务全球,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开启商业运营,“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我国制造业高端创新持续突破,自主研发能力大幅提高。2019年11月22日,沈阳,一家数字化智能工厂内,名为SR210的机器人正在自主地抓取各种零部件,快速组装稍小的工业机器人。智能化转型向纵深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态势良好。目前,我国已建成近万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50%。2022年,我国4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值已超20万亿元。截至2024年6月底,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家。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里,民营企业占比超九成。“中国制造”频频闪耀国际顶级赛事。卡塔尔世界杯、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巴黎奥运会……一场场国际赛事的举办,带动中国体育用品出口“爆单”。小到乒乓球、杠铃、举重台、赛场地胶的生产,大到体育馆、光伏电站的建设,中国完备的产业体系和高效供应链获得国际认可。阿根廷《号角报》刊文称,中国这个“亚洲巨人”的工业逻辑正在发生这样的转变: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韩国《中央日报》指出,“中国制造”已不单单是“制造”,更是技术上的创造。利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制造的中国商品,是值得信赖的。“中国制造”的质量在世界名列前茅。一个个从无到有的突破,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凭借科技范儿“圈粉”国际市场。正如总书记所言,“我们将为世界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监 制丨王敬东主 编丨李璇策 划丨蔡纯琳编 辑丨李珊珊视 觉丨颜妮校 对丨刘禛 孙洁 宋春燕 梁雅琴 闫田田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扫二维码 访问央视网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深刻阐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和谐统一,强调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新征程上,我们要团结和依靠全体人民,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一起来学习!总监制:骆红秉总策划:张军 于锋监 制:伍刚 王薇编 辑:姜葳设 计:刘璐
历史长河波澜壮阔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创造了今天的中国75年岁月中国足迹不断拓展镌刻下一个又一个中国高度、中国深度绘写“美丽中国”我们要一往无前、顽强拼搏让明天的中国更美好(责编:任一林、邓志慧)
如今,中国前行的每一步,都强烈吸引着全球的目光。世界看到,过去十多年间,在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的引领下,这个东方大国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到处活力满满、热气腾腾!越来越多的人们从全球各地来到中国,走进繁华都市、田间地头,试图找到其中的发展密码。世界发现,如此巨大成就的背后,是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凭着非凡的政治勇气、深厚的人民情怀、深邃的历史眼光和科学的辩证思维,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前景。中国道路,也启发着世界。它提供了人类实现和平发展的全新模式。从脱贫攻坚、到“一带一路”,从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到全球文明倡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一次次给迷茫的世界带来新的启迪。新时代新征程,在习近平主席领航掌舵下,中国人民必将创造出新的更大辉煌,必将为人类和平和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总监制丨闫帅南监制丨耿志民制片人丨韩任伟编导丨姚祎婷剪辑丨杜弘杨视觉丨高凌潇 刘浦飞音编丨王安然配音丨王帅天素材支持丨徐安祺 王思思 曹含笑 刘媛 张阳 王帅天统筹丨杨波 遇剑 刘霄 金伊结
精神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在风云激荡的历史篇章中,红色精神耀眼夺目。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探月精神……这些精神薪火相传,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闪耀出新的时代光芒。责任编辑:【任帅】
金秋时节,国庆假期如约而至。人们探亲访友、结伴出游、登高赏秋,正尽情享受假期带来的轻松愉悦。在举国上下欢度国庆的喜庆时刻,回顾人民共和国75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祝福祖国”巨型花篮“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人民”二字重若千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推出一系列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就在今年年初,上海市长宁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举办了一场学前教育法草案立法意见征询会,社区居民、学校教师、律师等各行各业的人们畅所欲言,来自最基层的社情民意从这里直通国家立法机关,最终将成为便民利民的法律条款。实践证明,正是因为充分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的各项工作才有了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最澎湃的动力。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新时代,一切伟大成就都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以塞罕坝林场的建设为例,从黄沙弥漫到百万亩林海,从无边荒漠到苍翠绿洲,塞罕坝的沧桑巨变离不开几代林场人的不懈努力。如今,索道运苗设备、物联网智能监测站、声波发射系统、气象监测系统等一系列创新技术应用为塞罕坝的“绿色奇迹”增添了“科技范”。新一代塞罕坝务林人正用他们的才华和坚守、奉献与奋斗,持续传承着塞罕坝精神,书写着塞罕坝更美好的未来。喜迎国庆,深圳街景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是我们十四亿多中国人的共同梦想和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做到“四个坚持”,其中之一就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努力让全体人民在共同奋斗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面对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挑战、艰难险阻,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干事创业,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国各族人民。监制:张军 于锋统筹:伍刚 王薇策划:田甜视频:郑平平设计:刘启阳
原标题:从“仰视世界”到“平视世界”四名中国体育健儿和他们的时代际遇体育,一个民族精神的写照,一个国家实力的缩影。共和国75周年华诞之际,想起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过的4名体育健儿——刘长春、容国团、许海峰、郑钦文。他们的人生际遇,如同时代的缩影。 1932年、1959年、1984年、2024年,4名体育健儿为中国在世界赛场上实现零的突破的时间刻度,前后跨越了近百年。 百年风云,变了人间。这是中国共产党走过光辉历程的百年,是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百年,也是中国人从“仰视世界”到“平视世界”的百年。刘长春 刘长春,短跑运动员,起跑线上孤独的身影至今令人心痛。那也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时代啊!九原板荡、百载陆沉,整个中国彷徨无措不知去向何处。就在“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年,当“舟行劳顿,缺少练习”的刘长春赶到洛杉矶第十届奥运会,入场式上只有他一名中国运动员。毫无悬念,预赛即遭淘汰。贫瘠的土地,怎能载动一个民族的梦想?日记中,刘长春不甘地写道:“每项前三名将优胜国国旗悬挂高竿……余对之频添无限感喟。” 无限感喟!世界却也从中国运动员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艰难跋涉,感知到一个闭关锁国后被坚船利炮打开国门的古老国度,重新走向世界的渴望。在1959年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我国选手容国团夺得男子单打世界冠军。新华社记者 张赫嵩 摄 斗转星移。时光来到了新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带着一封渴盼报效祖国的申请书,怀揣浓浓的赤子情从香港来到内地。1959年,多特蒙德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他为中国赢得第一个世界冠军。这之后,第一个团体世界冠军队成员、带队夺得第一个女团世界冠军,中国体育的诸多第一,都与容国团的名字紧密相连。 那是一个激情澎湃的建设时期。人民,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建起厂房、开垦农田,也在体育赛场上挥洒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容国团、陈镜开、郑凤荣、庄则栋……多少体育健儿的名字,见证着初生的新中国昂扬奋进。“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焕然一新的中国体育如年轻的共和国一样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在获得男子自选手枪项目冠军后领奖(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历史浩荡。1978年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长征。变革、新生,一切都蓬勃着朝气。当时间进入1984年,洛杉矶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上,射击运动员许海峰一声枪响,为中国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创造“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这一次,中国派出353人的体育代表团,夺得了15枚金牌。 在世界的舞台上,奏响《义勇军进行曲》,这已经不仅仅是夺冠的意义,更是亿万人民沉淀了太久、期盼了太久的心愿,是我们在向世界证明自己。这一时期提起体育,难忘的还有中国女排在上世纪80年代创下史无前例的“五连冠”,“学习女排,振兴中华”也成为“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拥抱世界、追赶世界,快一点、再快一点,中国多么渴望将逝去的时光追回来,将落下的距离赶上去!郑钦文 时间大踏步向前。 中国进入了新时代。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欣欣向荣的体育,也成为复兴史册里一个篇章。2024年夏天,中国的奥运健儿们,那些可爱的、阳光的青年们,在巴黎奥运会上留下了汗水、泪水、欢笑,留下了遗憾和不舍,还有无数感动和振奋……这一次,我们收获了“参加夏季奥运会境外参赛历史最好成绩”。其中,网球这个高度国际化的运动项目,郑钦文夺得了亚洲首枚奥运网球单打金牌,含金量十足。赛后,饱含家国情怀的感言,同样令人动容:“为国比赛给予了我更多力量”“国家荣誉永远超过个人”。 与国同行,不负韶华。4个跨越近百年的历史场景的转换,勾勒出国运之变、与国同行的青春之变,仿佛一曲时代的命运交响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体育强国梦都与中国梦紧密相连。没有强大祖国,何谈个人梦想?” 总书记也多次动情讲述百年前的“奥运三问”。 “中国人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中国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块奥运金牌?中国什么时候能够举办奥运会?”1908年的中国,“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这三个追问,历经百年终有了完整的答案: 从1932年刘长春“单刀赴会”洛杉矶的“一个人的奥运”,到今天,巴黎夏季奥运会我们派出了405名运动员; 从1984年许海峰为中国赢得第一枚奥运会金牌,到这一届的夏季奥运会,中国金牌总数超过300枚; 再看第三问的答案。2008年的夏季奥运会“无与伦比”,2022年的冬奥会,历史镌刻下新的一笔,北京也因此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百年奥运梦,习近平总书记感叹:“这是百年变局的一个缩影。” 筑梦、追梦、圆梦,一个梦想接连实现的中国。“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是体育的格言,又何尝不是中国奋斗的宣言?于“被开除球籍”边缘奋起、从“一穷二白”起步,“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写下遒劲的一笔。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由此不断增强。中国看金牌的目光更从容了,中国看世界的目光更自信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的70后、80后、90后、00后走出国门,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这就是自信。”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席话,在广袤大地上赢得深深共鸣。 国运兴则体育兴、国家强则体育强。体育之中有时代,有精神,有国力,亦有民生。 曾经,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面黄肌瘦、喘息孱弱的形象,是民不聊生的时代写照。 1917年,《新青年》杂志刊发《体育之研究》一文,作者“二十八画生”正是年轻的毛泽东。“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喊出了积贫积弱年代中国青年的热望与梦想。 跨越百年,体育之于人民、之于国家,有了更恢弘的图景。“中国式现代化、全民健康是紧密联系的,全民健康就要有全民体育,全民体育才能出强的竞技运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悉体育的内在逻辑,锚定的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现代化。 今天,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休戚与共。前些年申办冬奥会,习近平总书记着眼的一个关键就是“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国际社会也赞叹于中国冰雪运动的参与盛况,“中国在开幕前就收获了一块‘金牌’”。总书记在2017年考察冬奥会筹办时还提到过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到2017年的76.7岁。这个数字到了今天已达78.6岁,为历史最高水平。 一个日新月异的中国,奋进着、砥砺着,不断刷新历史。“中国发生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击鼓催征。 体育强国路,照见中华民族复兴路。
站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节点回望,中华大地发生的历史巨变令我们无比自豪: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综合国力持续跃升;从连铁钉和火柴都需要进口到“神舟”飞天、“北斗”组网、“祝融”探火,内生动力更加强劲;从温饱不足到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大地实现全面小康,人民生活愈发幸福……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汇聚亿万人民磅礴伟力,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你是中国人吗?”“是!”“你爱中国吗?”“爱!”“你愿意中国好吗?”“愿意!”在百年学府南开大学,师生们一起重温张伯苓老校长提出的“爱国三问”。时空交错中,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如此震撼人心。曾经民族危亡之际的痛切之问,在新时代的阳光下又一次迎来了响亮的回答。统筹:吴炜玲、张桂林编导:张欢记者:杨震男、赵小帅、李爱斌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