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揭阳,注册
新闻图片
时政现场说丨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雪域高原迎来幸福新时代

21日上午,西藏各族各界干部群众约2万人欢聚拉萨市布达拉宫广场,热烈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庆祝大会。六十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西藏步入发展最好、变化最大、各族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展现勃勃生机。“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参加此次庆祝大会的西藏各族各界干部群众纷纷表示,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感恩党中央的深切关怀,西藏换了新天,日子越过越甜,一心跟党走,共赴更美好生活。总监制丨申勇监制丨龚雪辉记者丨史伟 卢心雨 赵化 刘会民 刘乐 焦莹 吉生亮摄像丨范凯 薛冠南 张宇 杨静波 索朗伦珠统筹丨胡玮 闫岭 闫伸 彭汉明 杨紫童制作丨何新桐©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责任编辑:宓帅

2025-08-23 21:31:51
新闻图片
【讲习所】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引领西藏发展新征程-国际在线

8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率中央代表团抵达拉萨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习近平强调,西藏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入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始终心系西藏、情系西藏,亲自为新时代西藏工作谋篇布局,推动西藏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国际人士及媒体评论称,中国政府支持了很多用以助推西藏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项目,在西藏可以感受到自由、和平与安宁,可以看到大家正在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繁荣的未来。监制:陈刚、戴爽、金近策划:张倩楠文案:任丽君编辑:娄珂馨视觉:陈佳杰校对:吕冬、位树理

2025-08-23 21:31:51
新闻图片
一见·透过西藏的路,我们能看到什么?

路,于西藏而言,意味着什么?在青藏高原的褶皱深处,它曾是奢侈的梦:崇山峻岭,地质复杂,高寒缺氧……漫长岁月里,这块西南边陲被形容是“只有藏地雄鹰才能飞过”,解放前,没有一条能走汽车的路。如今,梦圆了!从青藏川藏公路通车,到“复兴号”飞驰雪域高原,涵盖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交通网络,让世界屋脊不再是孤岛:2024年底,西藏公路通车总里程和铁路运营里程分别达到12.49万公里、1359公里,国际国内航线达到183条。一条条路,凝结着什么?总书记的深情牵挂。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听取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有力有序有效推进雅下水电工程、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4年前,总书记就曾在西藏考察调研,由川藏线放眼广袤西部边疆铁路网建设,他语重心长地说:“全国的交通地图就像一幅画啊,中国的中部、东部、东北地区都是工笔画,西部留白太大了,将来也要补几笔,把美丽中国的交通勾画得更美。”六十载的风雨兼程。把目光望向纵横交错的路网——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那是一个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新西藏,那是“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一条条交通路,铺就高原群众的致富路——林芝市林芝镇,有一个嘎拉村。路,曾是这里村民们不愿提及的回忆:因为满是牛粪和泥泞,常常“鞋子拴腰上,赤脚走村路”。现在呢?路,是他们幸福生活的生动写照:一条条村路宽阔整洁,串联起一栋栋藏式楼房;毗邻318国道,村里组建农牧民运输队,发展起了桃花节旅游。嘎拉村所在的林芝市,2021年修通了拉林铁路。作为川藏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让拉萨、林芝的车程缩减到3个多小时,拉动雪域高原文旅产业发展,也将源源的客流送到了嘎拉村——每到春天,许多游客都会到这个“桃花盛开的地方”,体验“车在花中跑,人在画中游”。川藏铁路,这条穿越横断山脉的“世纪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挂念于心。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等场合多次进行部署,2021年在西藏考察时,又要求“建设好这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的标志性工程”。如今,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川藏铁路建设加快推进。已通车的川藏铁路拉林段,覆盖地区面积22.63万平方公里,直接受益人口达到131万人。而在广阔的青藏高原,一条条路,翻山越岭,打通了制约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连通了世界屋脊的过去与未来:2024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76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是1965年的155倍,年均增长8.9%;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77亿元,是1965年的1258倍,年均增长12.9%。不断拓宽的致富路,源自生态优先的发展路——嘎拉村,还有另一个美丽的名字——“桃花村”。其实,它原本一点也不美丽。嘎拉村,藏语意为“白色岩石下的村庄”。曾几何时,村民们以伐木、放牧、种青稞维持生计,生产模式粗放单一,还造成生态破坏、自然灾害频发。美丽转身从何而来?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嘎拉村全体村民回信,勉励他们“把雪域高原的自然美景保护好,把‘桃花村’品牌擦得更亮”。殷切的嘱托,道出小山村的蝶变密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嘎拉村扎实推进小康示范村、美丽乡村、农业和旅游综合体等建设,集中开展人畜分离、户厕改造、植树造林等工程,以好生态擦亮“桃花村”的好品牌:2024年,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平均每户分红10多万元。蝶变的,又何止嘎拉村!生态,西藏的“国之大者”。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把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作为最大的价值、最大的责任、最大的潜力,迄今,全区50%以上的国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到37.95%,主要江河湖泊水质100%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西藏已成为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目光,再次汇聚到拉林铁路。建设过程中,施工团队采用野生动物保护、弃渣科学处置、生态综合修复等技术措施,有效减少施工对沿线环境的影响,还利用高寒种植和滴灌技术,打造了绵延数百里的绿色走廊——“天路”铺设到哪里,绿色发展的理念和行动就扎根到哪里!一条条路,铺展绿富同兴的画卷,绘就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生态优先的发展路,背后是党领导的团结奋斗路——一座嘎拉村,还连接着相隔数千公里的广东和西藏。“桃花村”的名气是怎么打响的?毗邻318国道,小山村有发展旅游业的优势,但直到2013年,村里每年的旅游收入仍不足5万元。后来,村里来了广东援藏工作队,带来“整合资源、村景合一、整村推进”的发展思路,也带来实打实的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前不久,嘎拉村村民致信习近平总书记,信里的这句话朴素又真挚,它深刻诠释着: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必须长期坚持,认真总结经验,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饱含深情,字字千钧。这样的“一贯政策”,融汇进西藏“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壮阔征程。先看硬联通——70多年前,11万筑路军民攀冰卧雪,锤敲斧凿,舍生忘死,历经4年多,用生命和意志铺就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新时代,续写“天路”新传奇:铁路建设者用智慧和心血筑成的拉林铁路,90%以上线路位于海拔3000米以上,16次跨越雅鲁藏布江,共有47条隧道、121座桥梁,许多隧道埋深超过1000米……再看心联通——70多年前,解放军“进军西藏,不吃地方”,与当地群众一道,创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新时代,西藏有着全中国的牵挂: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登上雪域高原,操着大江南北口音的他们,同300多万高原儿女一道奋斗、一道跋涉……“天路”,通向高原儿女的“心路”!8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拉萨市布达拉宫广场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同西藏各族各界干部群众约2万人共同欢聚。盛大的庆祝活动,既为纪念辉煌成就,也为开启新的征程,擘画新的未来:那将是党的领导下,大美西藏的下一个奇迹。时光,如雅鲁藏布江奔流不息;党中央的支持,似喜马拉雅山坚定不移。策划:杜尚泽、王斌来撰文:孙振海报:李艳编辑:安博文校检:吴玥责任编辑:安博文

2025-08-23 21:31:51
新闻图片
时政微纪录丨习近平总书记西藏行

20日中午12时许,习近平率中央代表团乘专机抵达拉萨贡嘎机场,受到各族群众的热烈欢迎。当天下午,习近平接见西藏各族各界代表,代表党中央向西藏各族儿女致以诚挚问候和衷心祝愿,希望大家继续同心协力、团结奋斗,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绚丽雪域篇章。随后,习近平听取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他强调,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20日晚,习近平来到西藏大剧院,同西藏自治区各族干部群众共同观看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艺晚会《雪域欢歌》。21日上午,习近平出席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同约2万名西藏各族各界干部群众欢聚在拉萨市布达拉宫广场。庆祝活动后,习近平乘专机返回北京。总监制丨申勇监制丨龚雪辉制片人丨许达编辑丨许永松 朱超摄影丨李铮 张晓鹏 石伟明 马超 段德文 钟锐 荆伟 杨立峰 关舟 罗晓丹 周志国 郭鸿 程铖 王策 鄂介甫 陆泓宇 曹亚星 范一鸣 蒋硕航拍丨范凯 李旭录音 丨程爱华 孙洋

2025-08-23 21:31:51
新闻图片
金色相框|习近平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

记者:赖向东 谢环驰 燕雁 申宏 翟健岚 殷博古 李响 晋美多吉洛卓嘉措 姜帆 旦增尼玛曲珠 丁增尼达 丁磊 虞东升 郝昭编辑:毕晓洋 李琰 卢烨 常能嘉 周荻潇新华社摄影部、西藏分社联合制作

2025-08-22 22:20:30
新闻图片
心相近|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铭记拉贝的选择

新华社柏林/南京8月20日电 “中国人民纪念拉贝,是因为他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托马斯·拉贝把习近平主席对爷爷约翰·拉贝的这句评价,印在自己著作《拉贝与中国》首页。“这是至高荣誉。”托马斯告诉记者,自己访华已近20次,每次都深深体会到中国人民对拉贝的深厚感情。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毅然留守南京,同多位国际友人共同设立“国际安全区”,救助超过二十万中国百姓,并详细记录日军暴行,为历史留下如山铁证。从南京到柏林,人们共同纪念拉贝满怀勇气与大爱的选择,从苦难历史中汲取力量,续写友谊与和平的新篇章。  这是8月7日在位于德国海德堡的约翰·拉贝交流中心拍摄的拉贝雕像。新华社记者 张帆 摄“他一直被中国人惦念和感激”在采访中,托马斯向记者展开一幅南京城的老地图。地图上一小块灰色阴影区域,正是不到4平方公里的“国际安全区”。那是数以万计中国民众在绝境中的希望之所。当时,年过五旬、任西门子公司常驻南京代表的拉贝被推举为安全区主席。托马斯告诉记者,拉贝把学校、教堂、西门子厂区等建筑开辟为紧急避难所,冒着生命危险“说服日本人承认安全区可为中国人提供庇护”,四处奔走为安全区找大米和煤等生活物资。拉贝被中国百姓称为“活菩萨”“南京好人”。“在当时条件下,少数人的力量不足以拯救整个南京,但他努力救护身边的人。”托马斯说,“他的善良和人道主义精神感动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多年来,拉贝一直被中国人民惦念和感激。”托马斯说,习近平主席2014年访问德国时在演讲中讲述了拉贝的故事,并在中国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等场合多次提到拉贝。2015年9月,托马斯受邀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习近平主席在那场活动上向托马斯颁发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这是8月7日在德国海德堡约翰·拉贝交流中心拍摄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新华社记者 张帆 摄习近平主席在纪念章颁发仪式上的讲话中专门提到“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结下了深厚友谊”的反法西斯战士和国际友人。“中国人民将永远记住你们,记住世界人民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真挚的话语和情感,令托马斯动容。“习近平主席微笑着同我握手,他十分了解我爷爷在南京的事迹。”托马斯回忆道。托马斯已受邀参加今年9月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因为我的家族与中国的联系,我觉得自己也是中国的一部分,由衷地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感到高兴。”他对记者说。传承“历史的责任”“生者不能自保,死者不能入土为安。暴行每天都在发生,实在难以一一列举。”《拉贝日记》中记叙道。位于德国柏林的西门子历史档案馆内至今留存着有关拉贝的档案。历史学家埃瓦尔德·布勒歇尔向记者展示了一份日期标记为1938年1月的电报复印件。这份电报由拉贝从南京发往西门子德国总部,介绍了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在南京的办公楼收容中国平民的情况。  7月30日,在德国柏林的西门子历史档案馆,历史学家埃瓦尔德·布勒歇尔展示《拉贝日记》部分原件。新华社记者 杜哲宇 摄据电报记载,拉贝在办公楼内安置了302名男性、300名女性,其中包括126名10岁以下儿童。电报列出了每名避难者的姓名、性别、籍贯、职业,避难者还一一按下了指纹。布勒歇尔说:“看着这些指纹,仿佛能把人们带入那段历史。”托马斯告诉记者,拉贝不仅在日记中记录亲眼见证的历史,返回德国后还整理了多份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报告,因此遭到纳粹德国的审问和警告,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顿。拉贝的后代于1996年公开了拉贝日记的内容,引起外界对二战中国战场的关注。托马斯说,爷爷在南京那么小的活动区域内目睹和记录下侵华日军如此多的暴行,由此可见,中国人民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死伤之惨重、遭遇之惨烈难以估量。托马斯回忆说,爷爷的日记和书信都保存在一个老木箱中。在他小时候,家人很少主动提及战争年代的事情。当他告诉父亲自己想对日记展开研究时,父亲严肃地说:“你肩负的是历史的责任。”托马斯坦言,日本右翼势力也向他发出种种威胁,但履行“历史的责任”是自己心中的志向。后来,托马斯还将系统整理的《拉贝日记》南京部分的手稿捐赠给了中方。1950年,拉贝逝世,被安葬在柏林西郊。墓碑周围是从南京移栽而来的竹子、梅花和菊花。基座前铺有雨花石。墓碑前方矗立着拉贝半身雕像,其下立有纪念碑,用中德双语镌刻着:“感恩——永远铭记拉贝先生的国际人道主义善举!中国·南京。”墓前摆放着凭吊者送上的簇簇鲜花。  南京人梁爽在德国学习工作十几年,常带着从中国来的家人、朋友、同学专程到拉贝墓前凭吊。“感谢他,在那种至暗时刻保护了那么多中国民众。”“拉贝虽身居异邦,常怀悲悯,视中国人民若同胞。”一名中国留学生在墓碑前留下这样一张卡片,表达心中的敬意。8月15日,“我的邻居:约翰·拉贝”展览在德国汉堡开幕,中德各界代表百余人共同缅怀拉贝。酷暑之中,位于南京的拉贝旧居,参观者熙熙攘攘。南京大学学生丁子懿说:“拉贝先生在危难之中选择留在南京,让我感到他的伟大。”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主任杨善友说,拉贝故居已成为南京一个特殊的历史文化地标,不少学术交流、青少年研学活动都在这里举办。人们以不同的方式铭记和传承着拉贝所象征的大爱精神与和平理念。为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与和平理念,托马斯和家人在全球创办了6所约翰·拉贝交流中心,其中两所在中国。在位于北京联合大学图书馆的约翰·拉贝交流中心,中心首席专家梁怡说,拉贝在南京大屠杀中展现出宝贵的人性光辉,与他在中国工作生活多年的经历和对中国的深厚感情密不可分,“他原本就是一个深爱中国的人”。托马斯说,愿和中国人民一道,将这段战火中结下的深厚友谊传承下去。他的儿子马克西米利安·拉贝如今正在努力学习中文,希望通过沟通交流,让更多人了解拉贝与中国的故事。策划:李忠发 韩墨文字记者:张远 褚怡 夏鹏 单玮怡视频记者:刘洋 夏子霖 杜哲宇编导:张远 高尚视觉:王妍清 吴晓寒 白雪 李锐杰 李梦帆 张忠杰统筹:孙浩 赵嫣 朱瑞卿

2025-08-22 22:18:55
新闻图片
拾光纪·2天时间行程满满!习近平总书记西藏之行这些瞬间令人难忘

习近平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率中央代表团到西藏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庆祝活动,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2天时间行程满满,一起回顾习近平总书记西藏之行的难忘瞬间。责任编辑:朱笑熺

2025-08-22 22:14:50
新闻图片
习近平将出席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并举行有关活动

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 外交部发言人8月22日宣布: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将于8月31日至9月1日在天津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主持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和“上海合作组织+”会议并发表主旨讲话。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还将为与会领导人举行欢迎宴会和双边活动。

2025-08-22 22:13:46
新闻图片
学习进行时丨习近平总书记和西藏的故事

【学习进行时】202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雪域高原、情系西藏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西藏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出席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立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推进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华社《学习进行时》推出文章,一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和西藏的故事。  一定把这件大事办成办好  从一穷二白到摆脱贫困,再到走向富裕,离不开神奇的“天路”。  西藏地质条件复杂,加上高寒缺氧,曾被形容是“只有藏地雄鹰才能飞过的地方”。解放前,西藏没有一条能走汽车的路,更谈不上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川藏公路修通;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西藏终于通了铁路。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建好第二条进藏“天路”——川藏铁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等场合多次进行部署。总书记指出,规划建设川藏铁路,对国家长治久安和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定把这件大事办成办好。  这是2021年6月16日拍摄的行驶在拉林铁路上的复兴号列车。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川藏铁路沿线地形地质和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修建难度之大世所罕见。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期间,来到川藏铁路的重要枢纽站——林芝火车站,了解川藏铁路总体规划及拉萨至林芝段建设运营情况,听取推进雅安至林芝段建设情况汇报,坐上专列实地察看拉林铁路沿线建设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家说:“你们规划很科学,全路段在推进,看了很振奋。”“‘两路’精神要继续弘扬,敢打敢拼,一段一段拿下来。要做就做好。”  作为川藏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拉林铁路2021年6月正式开通运营。1998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第一次入藏,为的是接回福建第一批援藏干部、送来第二批。从拉萨贡嘎机场到林芝八一镇,他乘车走了整整一天。2021年7月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说:“当时的路况非常险,还好没有遇到滑坡,窄的地方横着两根木头,我们下来搬。福建派去援藏的,到墨脱那都是骑着马进去的。”如今,从林芝到拉萨用时缩短为3个多小时。  截至今年6月底,拉林铁路开通四年,累计运送旅客超395万人次,运输货物超127万吨,为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川藏铁路雅安到林芝段,于2020年11月开工建设,目前正在有序推进。  保护住这一块“净土”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西藏考察调研,来到尼洋河大桥,实地察看雅鲁藏布江及尼洋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情况。  2021年7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藏,祝贺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看望慰问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这是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林芝尼洋河大桥考察雅尼湿地。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在尼洋河大桥,习近平总书记停车驻足。雅尼湿地水波潋滟,草木葱茏。远处江河两色泾渭分明,那是尼洋河与雅鲁藏布江的交汇处。  习近平总书记说,雅鲁藏布江水系是难得的一块绿地、绿肺,它的生态还很脆弱。要以保护为主,保护住这一块“净土”,一起把这件事情做好。  对于西藏的生态保护,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  2011年,习近平率中央代表团出席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活动,就提出西藏生态保护是重要课题,要很好地保护西藏的碧水蓝天。  在2020年召开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并将生态保护明确为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十个必须”之一,为西藏生态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2021年西藏之行,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西藏的生态保护情况。  在林芝市城市规划馆,总书记在一张大幅照片前驻足凝视,那是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大自然用鬼斧神工挥洒一幅壮美的大写意。他叮嘱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  在林芝工布公园,总书记察看公园绿化和基础设施。  ……  “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太重要了!在这里,生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说。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西藏生态安全屏障日益牢固。特别是近几年来,实施了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造林超过100万余亩,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2.31%。西藏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9.7%以上,主要江河湖泊水质100%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  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的地方  入夜,西藏林芝市嘎拉村,桃花山庄。  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在这里汇聚,和当地村民一起,和着不时变换的汉、藏双语音乐声,或是有节奏地挥舞荧光棒,或是摆动身体跳锅庄。像这样气氛活跃的民族联欢篝火晚会,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这是在林芝市巴宜区嘎拉村拍摄的桃花(2025年3月29日摄,无人机全景照片)。新华社记者 齐芷玥 摄  嘎拉村,一个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的地方。全村群众热情地向五湖四海的人们敞开大门,用民族团结筑起幸福山乡。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嘎拉村全体村民回信,嘱咐大家切实维护好民族团结,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总书记的回信情真意切、温暖人心、饱含期许,让我们备受激励。”村党支部书记边巴如是说。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嘎拉村考察,走进村民家中。村民达瓦坚参热情迎接总书记到家中做客。习近平总书记仔细察看卧室、厨房、储藏室、卫生间等,并同一家人围坐在客厅里聊家常。  达瓦坚参告诉总书记,这些年他们家靠着跑运输、桃花节分红、土地流转、种植养殖,2020年全家收入超过30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听了十分高兴。他指出,嘎拉村的美好生活是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这里是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的地方。乡亲们的好日子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也是你们自己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的。  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西藏处处开放。  千年八廓街也是民族团结的生动写照。位于拉萨市老城区的八廓街,各族商户“比邻而市”。八廓街周围,有许多藏、汉、回等各族群众聚居的大院,他们长期互帮互助,共建美好家园。  游客身着藏装在拉萨八廓街拍照留念(2023年6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步行察看八廓街风貌,走进特色商品店,询问旅游文创产业发展、藏文化传承保护等情况。总书记感慨地说:“千年八廓街,是我们各民族建起来的八廓街。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流交往交融,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在这里其乐融融。”  工布公园、布达拉宫广场,一群群市民游客偶遇总书记,齐声高喊:“总书记好!”藏族、回族、门巴族、珞巴族、纳西族,还有汉族,中华民族大家庭“相亲相爱,犹如茶与盐巴”。  习近平总书记说:“56个民族是石榴籽,中华民族是整体的石榴。我们是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同舟共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总书记叫出我的名字”  “总书记叫出我的名字,能不让我激动吗?”回忆起那个温暖的场面,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原乡长卓嘎笑得开怀。  2018年3月,新当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卓嘎,走出青藏高原,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  “总书记向我们走过来,和电视上看到的一样和蔼可亲。”卓嘎说,“习近平总书记,您好!”  “身边的代表告诉总书记我来自玉麦,总书记就问,是不是玉麦乡的卓嘎。”卓嘎连连点头,用“扎西德勒”回应总书记的关心。  之前的2017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卓嘎姐妹写了回信——“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祖国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我们都要看好守好……”  这封信,挂在卓嘎家中最醒目的位置。她说:“总书记在信中对我说的话,常让我想起那些跟随阿爸巡边的日子。”  上世纪很长一段时间内,玉麦乡仅有桑杰曲巴一户人家,被外界称作“三人乡”。几十年来,桑杰曲巴和他的女儿卓嘎、央宗在玉麦接力坚守,谱写了爱国守边的动人故事。  2021年6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为卓嘎颁授“七一勋章”。  2021年6月29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向“七一勋章”获得者卓嘎颁授勋章。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每当玉麦迎来新的建设者,卓嘎都会告诉他们:“总书记颁授的‘七一勋章’不只属于我,党和国家不会忘记所有坚守在祖国边陲的各族人民。”    策划:储学军  统筹:车玉明 李志晖 林建杨  执行:万方 王子晖 华明 徐倩  主笔:李华 潘子荻  新华网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2025-08-22 22:13:23
新闻图片
习言道|两个“第一次”,习近平擘画新西藏

  中新网8月21日电 题:两个“第一次”,习近平擘画新西藏  8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率中央代表团乘专机抵达拉萨,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  此行,习近平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率中央代表团到西藏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庆祝活动,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  4年前,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藏,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到西藏庆祝西藏和平解放,这在党和国家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两个“第一次”,背后蕴含深意。  ——重要节点的考察,体现重视与关怀。  对这片雪域高原和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在心。早在1998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因福建对口援助任务来到西藏。  到中央工作后,2011年7月,习近平同志作为中央代表团团长出席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活动。10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西藏,祝贺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今次,正值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总书记又一次来到雪域高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视、对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亲切关怀。  ——多次亲临,见证西藏之变。  60年来,西藏改天换地。对这里的巨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亲眼见证。  1998年的西藏之行,从拉萨贡嘎机场到林芝八一镇,习近平同志乘车走了整整一天。到2021年,随着拉林铁路开通运营,两个城市间的通行时间缩短至3个多小时。  西藏发展,缩短的不只是通行时间。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达到第一个千亿元用了50年时间,而达到第二个千亿元仅用了6年,目前正向着第三个千亿元目标奋进。  “雪域高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全国各地一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这样说。  ——再赴雪域高原,谋划西藏新发展。  此次西藏之行,还有一个大背景。当前,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西藏也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  20日,总书记再次为西藏发展把舵定向。  从“保持西藏的政治安定、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到“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优势产业”;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到“扎实做好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托幼等民生工作”……总书记为新西藏擘画方向、明确路径。  2021年考察西藏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此次西藏之行,总书记再次强调,“进一步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治藏稳藏兴藏,矢志为民,初心如一。    |出品人:陈陆军    |总策划:俞岚    |策划:吴庆才    |统筹:马学玲 阚枫    |执笔:袁秀月    |校对:孙静波    |视觉:倪雯冰    |中国新闻网“习言道”工作室出品

2025-08-22 22: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