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至1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3日在返京途中赴江苏盐城考察。总书记此次为期6天的沪苏之行,考察点包括金融机构、科技创新园区、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革命纪念馆等,其间还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听取上海市委和市政府工作汇报等。总书记此行重点强调了什么,行程之中蕴含哪些深意?《时政新闻眼》为你解读。13:42△视频: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返京途中在江苏盐城考察01建设“五个中心”:上海的重要使命11月28日,是习近平总书记此次沪苏之行第一天。当天下午,他先后考察上海期货交易所、参观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与之相对应的,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党的十四大强调,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此后,上海又增加了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定位。2014年5月在上海考察时,总书记要求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上海的发展定位从“四个中心”拓展为“五个中心”,也就是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上海。(总台央视记者范凯拍摄)2007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曾到上海期货交易所考察,高度关注这一新生事物的成长。今年10月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会议首次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明确要求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距离这次重要会议召开不到一个月,习近平总书记赴上海期货交易所实地调研。他指出,上海期货交易所要加快建成世界一流交易所,为探索中国特色期货监管制度和业务模式、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作出更大贡献。12月1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工作汇报会上,总书记再次谈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他指出,要加强现代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高水平金融对外开放,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和共建“一带一路”,释放了鲜明信号。△上海期货交易所。(总台记者郭恩友拍摄)上海张江科学城,是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核心区,也是总书记曾经多次考察的地方。这次在上海,总书记再赴张江科学城,参观了这里的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这个展览集中展示了上海市科技创新整体情况,还重点囊括了基础研究、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在考察时,总书记提出了“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的要求。在此后的上海市委市政府工作汇报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总台央视记者郭鸿拍摄)除了国际金融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书记这次上海考察也对国际经济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考察期间,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海市委市政府工作汇报会上,都重点强调了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他要求,上海要聚焦“五个中心”重要使命,要“以此为主攻方向”。△上港集箱外高桥码头,巨型塔吊正在吊装集装箱货柜。(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02发挥“两个作用”: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引领中国改革开放风气之先。上海浦东是世界瞩目的重要窗口。党中央把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首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一系列国家战略任务放在上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5次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已经6次到上海考察调研。他多次强调,上海要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5年前赴上海考察时,总书记对上海提出的要求是: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难啃的骨头,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这次考察,总书记要求上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中国首制大型游轮——爱达·魔都号。(总台央视记者刘琦拍摄)先说科技创新。总书记在参观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时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上海在这方面要当好龙头。再看改革开放。总书记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工作汇报会上指出,上海要全方位大力度推进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2017年5月5日,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首飞。(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上海的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更是得到充分彰显。2014年5月,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发挥上海在长三角地区合作和交流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既是上海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央赋予上海的一项重要使命。2018年11月在上海考察时,总书记指出,上海要在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文章做好,使之成为我国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此次考察期间,总书记在上海专门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在“四个统筹”的重要要求当中,就包括“统筹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12月1日,总书记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工作汇报会上强调,上海要加强同长三角区域联动,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上海。(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03把握“两个维度”:高度和温度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沪苏之行第二天下午,专程考察了一个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总书记走进社区住宅型、宿舍型出租房源租户的住房和共享空间,仔细了解在此居住的城市一线工作者的生活状况。总书记在考察时说,外来务工人员来上海作贡献,同样是城市的主人,要“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总书记的一句话道出了城市治理的真谛:“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总台央视记者许永松拍摄)上海是拥有600多平方公里中心城区、2000多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近年来,上海面临着交通拥堵、人口老龄化、旧城改造成本加大等问题。破解这些难题,是中国探索新形势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必修课”。总书记多次在上海强调,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2019年11月,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城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这次上海考察,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上海市区。(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4年前,总书记在上海虹桥街道考察时,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论断。这次在上海,总书记指出,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在上海考察期间,总书记还对加强文化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作出重要部署,对进一步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思路和模式等重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正在晨练的上海市民。(总台央视记者刘琦拍摄)04参观一座馆:“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从上海返京途中,参观了位于江苏盐城的一座革命纪念馆。盐城,一座因盐而兴、百河汇聚之城。在盐城市亭湖区,坐落着全国唯一一座反映新四军全史的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新四军,是由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的队伍,深入华中敌后,坚持抗日斗争。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江苏盐城重建军部。△新四军纪念馆。(总台记者徐靖炜拍摄)新四军纪念馆于1986年10月建成开放,主馆区的主体建筑外形呈“四”字形设计,“N4A”臂章镶嵌在主建筑正门上方,“N4A”是新四军的英文缩写。主建筑上方东、西两侧分别建有两面旗形花岗石阴雕画,再现了“两军会师”和“重建军部”的历史场景。新四军纪念馆馆藏新四军抗战文物、史料等1万余件,共有7个展厅。从“民族危急、铁军诞生”“抗日战旗、遍插华中”“重建军部、浴火重生”“兵民鏖战、坚持敌后”“战胜困难、建设根据地”“局部反攻、扩大解放区”“走向胜利、铸造辉煌”等方面,集中展现了新四军浴火重生、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新四军纪念馆。(总台央视记者王鹏飞拍摄)在新四军纪念馆,总书记说,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要用好这一教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传承发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总书记走进新四军纪念馆,有着特殊的寓意。△新四军纪念馆内的雕塑。(总台央视记者郭鸿拍摄)开展主题教育是今年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总书记今年以来每次国内考察都谈到主题教育。革命传统、革命精神,是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5月,总书记在陕西指出,陕西要用好自身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10月,在江西考察时,总书记强调,要用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砥砺党员、干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积极开拓进取、勇于担当作为。△新四军纪念馆内的展陈。(总台央视记者段德文拍摄)这次在上海考察,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了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因。总书记说,上海是我们党的诞生地,要用好一大会址等红色资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记“三个务必”,在新征程上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真抓实干。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 12月4日是我国第十个国家宪法日,在这个重要的时刻,让我们一同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 统筹:李琳 刘竞宇 策划:林涛 设计:曹雅琴 校对:梁洁萍
联播+12月2日,习近平主席向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致贺信。今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的主题为“百年变局下的中国新作为——扩大利益汇合点,构建命运共同体”。习主席在贺信中指出“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并提出“同各国携手努力,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的殷切期望。自2013年起,“读懂中国”国际会议至今已走过了十个年头。十年来,“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成功架起中外沟通之桥,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发展战略最具影响力的平台之一。习主席高度重视“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多次会见与会代表,向大会致辞、致贺信,通过不同形式向世界阐述中国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经济形势和对外政策等。“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每届会议主题在“变”,为世界读懂中国、认识和理解中国道路打开不同的观察交流视角;“不变”的是,每届会议都能让世界深刻感受到新时代中国的坚定决心和行动,这就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2013年,首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北京举行。2019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永久落址广州。从“读懂中国”到“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从“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世界百年变局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到“百年变局下的中国新作为——扩大利益汇合点,构建命运共同体”,“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的主题日渐丰富、不断变化,宗旨是让外国朋友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也让中国人读懂世界。读懂中国,“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第一、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习主席均亲自会见与会国际嘉宾。交谈中,他都谈到了“中国梦”主题。谈到实现中国梦,习主席强调“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进一步阐释“这条道路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探索后找到的正确道路”。谈到中国梦的最大公约数,习主席表示“它的最大公约数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为此推本溯源,“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用历史的长镜头去端详今天,让世界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伟大事业!读懂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2021年12月1日至4日,围绕“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世界百年变局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主题,600余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政治家、战略家、学者、企业家“云”聚广州,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研讨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习主席在视频致辞中指出:“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奋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世界可以真切领会到,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习主席在致辞中的宣示再次表明,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定盘星,也将为增进世界人民福祉作出新的贡献。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为世界现代化提供了新理论新范式,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全球视野、中国特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观。中国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在致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的贺信中,习主席再次向世界宣示中国主张——“中国的前途命运和人类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坚定不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带来新动力、新机遇。”“中国期待同各国携手努力,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从这些宏大主题之“变”中,世界看到新时代十年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看到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力所能及的责任担当,看到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和平”“发展”“开放”,这是习近平主席历次“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相关活动的高频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不变”的使命:世界形势在变,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变“绝不走国强必霸的道路”“积极推进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通过“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平台,习主席围绕中国如何继续走好和平发展道路作出一系列重要阐释。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面对“团结还是分裂?和平还是冲突?合作还是对抗?”的时代之问,习主席在多个重要国际场合坚定表示:我们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团结协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和正能量。发展环境在变,我们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变会见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外方代表时,谈到“一带一路”建设,习主席指出,“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的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谈到中国改革发展前景时,习主席宣告,我们将继续深化各领域改革,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让中国发展更好惠及世界。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致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的贺信中,习主席重点重申了中国高水平开放举措——我们坚持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挑战在变,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不变“我们将继续抱着谦虚的态度,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理念和发展经验,包容并蓄,走同其他国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习主席在首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上如此阐述。时至今日,中国取得的成就世界有目共睹,中国道路、中国方案、中国理念产生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世界期待中国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构建国际新秩序中扮演关键角色、发出更多声音、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从“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到“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再到“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促进全球共同发展、增进全人类福祉”……无论中国发展到什么程度,习主席都坚定表达了中国与世界携手前行的大国担当。
良法善治,民之所向。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宪法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息息相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实施宪法摆在全面依法治国的突出位置。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 总策划:刘健 策 划:李拯宇 出品人:孙志平 制片人:樊华 统 筹:秦大军、刘佩 编 导:张南琦 记 者:王君璐、马莎、余刚、李涛、丁春雨、林凯、张智敏、杨金鑫、许健 配 音:胡函博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通讯社出品
初冬时节,习近平总书记赴上海,开启今年第13次国内考察。返京途中在江苏盐城考察。02:0811月28日下午,习近平一下列车就前往上海期货交易所考察,听取交易所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等情况介绍,了解交易所日常资金管理和交割结算等事项。随后,习近平乘车来到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参观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详细察看基础研究、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并同科研人员代表亲切交流。11月29日上午,习近平来到东海海区指挥部机关,亲切接见该指挥部有关同志,同大家合影留念。他听取东海海区指挥部工作汇报,通过视频察看海警舰艇编队执行任务情况。习近平强调,要把握海警力量建设运用特点规律,提高海上维权执法能力。当天下午,习近平来到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考察,听取当地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筹措建设力度等情况介绍,仔细了解在此居住的城市一线工作者的生活状况,同社区居民亲切交流。11月30日上午,习近平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他强调,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12月1日上午,习近平听取上海市委和市政府工作汇报。他强调,要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12月3日上午,在返京途中,习近平来到盐城市参观新四军纪念馆,他不时驻足察看、同大家交流,强调,要紧紧依靠人民,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监制丨申勇制片人丨许达编辑丨许永松 王萌萌 朱超摄像丨李铮 张晓鹏 石伟明 杨立峰 段德文 程铖 郭鸿 石丞航拍丨范凯 郭恩友 孙慧升 罗安敏 徐靖炜 郑玉锴录音丨孙洋 解虹宇责任编辑:项丹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每一个人生的重要时刻宪法都在你我的身边有力守护美好生活↓↓↓呱呱坠地走进校园长大成人参加工作步入婚姻生儿育女购房安家养老继承策划:余飞 刘青统筹:张运恒制作:方芳素材:郭皓琨
从呱呱坠地到垂垂暮年从柴米油盐到诗和远方我们的生活里总少不了TA……今天,是第十个国家宪法日请跟随检察官的镜头一起看看生活中可感可触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检察工作的历史方位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维护公平正义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法治力量服务美丽中国建设指导单位: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办公室检察日报社出品单位:最高人民检察院新媒体正义网络传媒广东省检察院融媒体中心广东省中山市检察院策划:张庚磊 刘丽燕统筹:叶红 陈伟平文案:刘丽燕 马真 马惺昊
12月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结束返京途中,来到江苏盐城市参观新四军纪念馆。展厅里,一张张照片、一份份史料、一件件文物、一个个模拟实景,完整展现了新四军浴火重生、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 江苏盐城市,东临黄海,西襟淮扬,因海而生,因盐而兴。 这是近日拍摄的新四军纪念馆。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新四军纪念馆是一座全面、系统反映新四军抗战征程的综合性纪念馆,馆藏各类文物史料180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572件/套,基本展陈从“民族危急铁军诞生”“抗日战旗遍插华中”“重建军部浴火重生”“兵民鏖战坚持敌后”“战胜困难建设根据地”“局部反攻扩大解放区”及“走向胜利铸造辉煌”等七个部分,反映了新四军八年抗战、十年征程的烽火岁月—— 这是近日拍摄的新四军纪念馆内的铁军忠魂雕塑。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1937年七七事变,中华民族正值生死存亡关头。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之下,继中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奔赴华北抗日战场,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汇成又一道抗日洪流。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1941年1月,皖南事变震惊中外。新四军军部及驻皖南部队9000余人在奉命北移过程中遭到国民党军队包围和袭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却反诬新四军“叛变”。 这是近日拍摄的新四军纪念馆展厅。新华社记者 黄玥 摄 失去指挥官、被取消番号、主力部队遭遇重创,但坚持抗日初心如磐。1941年1月25日,1000多名新四军指战员和各界代表在盐城隆重举行新四军军部重建大会,标志着这支铁军绝地求生,从此在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下肩负起华中敌后抗战的重任。 这是近日拍摄的新四军纪念馆展厅。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文物无言,历史有声。在这座收藏新四军全史的纪念馆内,还珍藏着一块近两米高、刻有570字的宋公纪功碑。 盐城地处黄海之滨,饱受海潮、海啸之苦。1939年的一场海啸,仅阜宁一县就死亡1万余人。1941年,我党领导下的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将修海堤作为头等大事,并以盐税作抵免除群众负担,新四军又克服重重困难,调拨12万斤军粮支援。军民合力,仅78天就建成了一条45公里长的坚固海堤。 从宋公堤到惠生堤,从新四沟到雪枫堤,当华中大地遍布新四军的为民工程,老百姓也从中国共产党身上看到希望。1941年新四军到达盐城时只有万把人,1945年离开盐城北移时已经发展到7万人。 正是军旗跟着党旗走,融入人民、依靠人民,我们党才能在敌后心脏地带建立根据地,保留星星之火,新四军才能在日、伪、顽军内外夹击中纵横驰骋,终成燎原之势。 这是近日拍摄的新四军纪念馆展厅。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新四军是消灭不了的”,新四军“已经成为华中人民的长城”。毛泽东同志一语道破这支铁军的强军之魂、胜利之本。 八年抗战,新四军先后对日伪军作战2万余次,抗击和牵制了16万日军和23万伪军,建立起8个抗日民主根据地。1947年1月,根据形势需要,新四军兼山东军区与华中军区合编为华东军区,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 今天,赓续新四军血脉的部队遍布全军。新征程上,铁军忠魂仍是激励广大官兵保卫祖国、维护和平、支援建设、抢险救灾和锻造世界一流军队、实现强军梦强国梦的不竭动力。 在盐城全市,遍布着248处红色遗址遗存、128个烈士命名村镇……红色,不仅是一座城市最鲜明的底色,更是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传承。 “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常读常新。”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2月18日给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百岁老战士们的回信中这样写道。 这是近日拍摄的新四军纪念馆广场上的新四军雕像。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新四军纪念馆内珍藏着全国唯一一份《新四军军歌》手稿,总会吸引参观者驻足。广场上,一尊新四军战士手持军号的雕像,始终迎着朝阳。 记者:刘兆全、蒋芳、郑生竹 视觉|编辑:唐兴、贾伊宁 新华社国内部、江苏分社联合出品
12月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省盐城市参观新四军纪念馆。他强调,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第1视点》带你了解。 总策划:任卫东 策划:李忠发 出品:孙志平 刘亢 制片:樊华 段羡菊 统筹:刘兆权 鞠晓燕 编导:王洪流 杨云燕 视频记者:夏鹏 郑生竹 李博 魏可欣(实习) 摄影记者:王晔 视觉:钱程 殷哲伦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2023年12月4日,是第十个国家宪法日。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围绕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也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根本路径和努力方向。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