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揭阳,注册
新闻图片
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将在北京举行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宣布:  经中欧双方商定,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将于12月7日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国务院总理李强将同米歇尔和冯德莱恩共同主持会晤。

2023-12-04 16:16:50
新闻图片
习近平会见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

新华社北京12月4日电(记者孙奕)12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  12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习近平指出,今年2月底,总统先生成功来华进行国事访问,我们就推动中白关系高水平发展达成重要共识。一年来,两国政治互信更加巩固,国际协作更加紧密。中方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中白关系,坚定支持白俄罗斯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白俄罗斯内政。中方愿同白方继续加强战略协作,坚定相互支持,推进务实合作,持续深化中白关系。  习近平强调,十年前我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现在已有150多个国家参与合作。不久前,我提出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欢迎白方继续积极参与,从中获得更多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双方要实施好中白工业园等项目,推动中白工业合作取得更多成果。双方要提高跨境运输便利化水平,促进经贸和人员往来。定期互办文化日活动,扩大教育、卫生、体育、旅游合作,支持两国青年开展交流合作,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中白双方是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重要力量。中方愿同白方加强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内协调和配合,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2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新华社记者 翟健岚 摄  卢卡申科表示,在习近平主席领导下,中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14亿多中国人民幸福生活,为世界作出重要贡献。习近平主席的治国理政成功经验令各方受益,值得学习借鉴。白俄罗斯衷心希望中国继续发展强大,这有利于全世界的和平进步事业。白俄罗斯坚定不移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愿同中方密切高层交往,坚定相互支持,深化互利合作,加强国际和多边战略协作,推动白中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取得更大发展。白方坚信,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等全球倡议是真正凝聚国际社会共识与合作的伟大事业,将继续积极参与。  两国元首还就乌克兰危机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蔡奇、王毅参加会见。

2023-12-04 16:16:49
新闻图片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沪苏之行,蕴含哪些深意?

11月28日至1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3日在返京途中赴江苏盐城考察。总书记此次为期6天的沪苏之行,考察点包括金融机构、科技创新园区、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革命纪念馆等,其间还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听取上海市委和市政府工作汇报等。总书记此行重点强调了什么,行程之中蕴含哪些深意?《时政新闻眼》为你解读。13:42△视频: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返京途中在江苏盐城考察01建设“五个中心”:上海的重要使命11月28日,是习近平总书记此次沪苏之行第一天。当天下午,他先后考察上海期货交易所、参观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与之相对应的,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党的十四大强调,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此后,上海又增加了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定位。2014年5月在上海考察时,总书记要求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上海的发展定位从“四个中心”拓展为“五个中心”,也就是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上海。(总台央视记者范凯拍摄)2007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曾到上海期货交易所考察,高度关注这一新生事物的成长。今年10月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会议首次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明确要求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距离这次重要会议召开不到一个月,习近平总书记赴上海期货交易所实地调研。他指出,上海期货交易所要加快建成世界一流交易所,为探索中国特色期货监管制度和业务模式、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作出更大贡献。12月1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工作汇报会上,总书记再次谈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他指出,要加强现代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高水平金融对外开放,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和共建“一带一路”,释放了鲜明信号。△上海期货交易所。(总台记者郭恩友拍摄)上海张江科学城,是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核心区,也是总书记曾经多次考察的地方。这次在上海,总书记再赴张江科学城,参观了这里的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这个展览集中展示了上海市科技创新整体情况,还重点囊括了基础研究、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在考察时,总书记提出了“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的要求。在此后的上海市委市政府工作汇报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总台央视记者郭鸿拍摄)除了国际金融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书记这次上海考察也对国际经济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考察期间,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海市委市政府工作汇报会上,都重点强调了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他要求,上海要聚焦“五个中心”重要使命,要“以此为主攻方向”。△上港集箱外高桥码头,巨型塔吊正在吊装集装箱货柜。(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02发挥“两个作用”: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引领中国改革开放风气之先。上海浦东是世界瞩目的重要窗口。党中央把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首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一系列国家战略任务放在上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5次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已经6次到上海考察调研。他多次强调,上海要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5年前赴上海考察时,总书记对上海提出的要求是: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难啃的骨头,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这次考察,总书记要求上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中国首制大型游轮——爱达·魔都号。(总台央视记者刘琦拍摄)先说科技创新。总书记在参观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时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上海在这方面要当好龙头。再看改革开放。总书记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工作汇报会上指出,上海要全方位大力度推进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2017年5月5日,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首飞。(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上海的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更是得到充分彰显。2014年5月,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发挥上海在长三角地区合作和交流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既是上海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央赋予上海的一项重要使命。2018年11月在上海考察时,总书记指出,上海要在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文章做好,使之成为我国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此次考察期间,总书记在上海专门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在“四个统筹”的重要要求当中,就包括“统筹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12月1日,总书记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工作汇报会上强调,上海要加强同长三角区域联动,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上海。(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03把握“两个维度”:高度和温度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沪苏之行第二天下午,专程考察了一个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总书记走进社区住宅型、宿舍型出租房源租户的住房和共享空间,仔细了解在此居住的城市一线工作者的生活状况。总书记在考察时说,外来务工人员来上海作贡献,同样是城市的主人,要“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总书记的一句话道出了城市治理的真谛:“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总台央视记者许永松拍摄)上海是拥有600多平方公里中心城区、2000多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近年来,上海面临着交通拥堵、人口老龄化、旧城改造成本加大等问题。破解这些难题,是中国探索新形势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必修课”。总书记多次在上海强调,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2019年11月,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城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这次上海考察,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上海市区。(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4年前,总书记在上海虹桥街道考察时,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论断。这次在上海,总书记指出,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在上海考察期间,总书记还对加强文化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作出重要部署,对进一步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思路和模式等重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正在晨练的上海市民。(总台央视记者刘琦拍摄)04参观一座馆:“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从上海返京途中,参观了位于江苏盐城的一座革命纪念馆。盐城,一座因盐而兴、百河汇聚之城。在盐城市亭湖区,坐落着全国唯一一座反映新四军全史的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新四军,是由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的队伍,深入华中敌后,坚持抗日斗争。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江苏盐城重建军部。△新四军纪念馆。(总台记者徐靖炜拍摄)新四军纪念馆于1986年10月建成开放,主馆区的主体建筑外形呈“四”字形设计,“N4A”臂章镶嵌在主建筑正门上方,“N4A”是新四军的英文缩写。主建筑上方东、西两侧分别建有两面旗形花岗石阴雕画,再现了“两军会师”和“重建军部”的历史场景。新四军纪念馆馆藏新四军抗战文物、史料等1万余件,共有7个展厅。从“民族危急、铁军诞生”“抗日战旗、遍插华中”“重建军部、浴火重生”“兵民鏖战、坚持敌后”“战胜困难、建设根据地”“局部反攻、扩大解放区”“走向胜利、铸造辉煌”等方面,集中展现了新四军浴火重生、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新四军纪念馆。(总台央视记者王鹏飞拍摄)在新四军纪念馆,总书记说,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要用好这一教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传承发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总书记走进新四军纪念馆,有着特殊的寓意。△新四军纪念馆内的雕塑。(总台央视记者郭鸿拍摄)开展主题教育是今年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总书记今年以来每次国内考察都谈到主题教育。革命传统、革命精神,是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5月,总书记在陕西指出,陕西要用好自身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10月,在江西考察时,总书记强调,要用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砥砺党员、干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积极开拓进取、勇于担当作为。△新四军纪念馆内的展陈。(总台央视记者段德文拍摄)这次在上海考察,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了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因。总书记说,上海是我们党的诞生地,要用好一大会址等红色资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记“三个务必”,在新征程上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真抓实干。

2023-12-04 16:16:47
新闻图片
【每日一习话】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习近平: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段话出自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今年12月4日是第十个国家宪法日,12月1日至7日是宪法宣传周。连日来,各地各部门积极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专题展览、宪法系列讲座视频、宪法普法进农村、全国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开馆等一系列活动,向公众大力普及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法治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不仅需要完备的法律制度、完善的执法机制、也需要人人遵守法律规定,共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人民维护自身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更需要人民维护。只有全体人民信仰法治、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厉行法治,国家和社会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近年来,我国各地各部门扎实推进全民普法和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从建设法律故事文化墙,到推出“普法微课堂”;从演绎普法情景剧,到将反诈知识与传统民谣相结合,各地因地制宜推出各具特色的普法活动。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已有137万多名青年志愿者参与普法,共开展93万多场活动。同时,随着全国智慧普法平台逐步完善,一批动漫、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形式丰富、内容生动有趣的网络普法作品大量涌现,使普法更为群众喜闻乐见。有越来越多的社区、乡村为邻居乡亲打造“法律之家”;在一些偏远地区,当地法官将巡回法庭搬到村民、牧民的家门口,为大家提供诉讼服务;通过互联网,人们只用一部手机就可完成立案起诉等程序。对依法受理的案件,各级司法机关坚持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以更畅通便捷的维权通道、更严格公正的执法,努力让人们通过每一个司法案件感受到公平正义,“遇事讲法、遇事找法”逐步成为全社会共识。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关系到我们的切身利益和美好生活。我们要积极学习法律知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坚决反对违法行为,努力让法治成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共同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本期解读:陈锐海 央广网评论员

2023-12-04 16:16:46
新闻图片
学习时节|让世界“读懂中国”,习近平主席这样阐述

12月2日,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广州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会议致贺信。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指出,“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2013年以来,以“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为窗口,聆听中国故事,分享中国智慧、感受中国力量,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发展战略最具影响力的平台之一。  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多次会见与会代表、向会议致辞或致贺信,阐述中国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对外政策等,让我们一同学习。  统筹:李琳 刘竞宇  策划:李婷 陈海敏  设计:杨晨悦  校对:陈学德

2023-12-04 16:16:45
新闻图片
科技强国,总书记念兹在兹

11月28日至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考察调研。他考察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了解上海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情况。党的二十大以来,围绕科技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对我国科技创新发展作出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谋划。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下,建设科技强国的新征程正在开启。总策划:刘健策划:孙承斌出品:孙志平制片:樊华统筹:韩珅、王志斌编导:曹彦语、张文嵘记者:李雨泽、胡拿云、曲澜娟、岳文婷、邹俭朴、王雪冰、达日罕、王怿文、余刚、彭菁配音:王帅龙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2023-12-04 16:16:43
新闻图片
宪法之光|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 习近平心系法治建设

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我们党总结运用历史经验,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勇于推进宪法理论和宪法实践创新,积累了许多新鲜经验,深化了对我国宪法制度建设的规律性认识。长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宪法的性质、地位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阐明宪法的精髓要义。

2023-12-04 16:16:40
新闻图片
习近平向“2023从都国际论坛”致贺信

新华社北京12月4日电 12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3从都国际论坛”致贺信。  习近平指出,从都国际论坛自创办以来,汇聚全球有识之士,深入探讨影响世界和平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文化交流互鉴的诸多议题,为推动国际合作、增进民心相通发挥了积极作用。  习近平强调,面对前所未有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人类社会必须团结起来,坚持互学互鉴、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希望各位嘉宾集思广益,为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发声鼓劲,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2023从都国际论坛”当日在广东省广州市开幕,主题为“多边主义:更多交流、更多包容、更多合作”,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澳大利亚-中国友好交流协会、广东省人民政府及世界领袖联盟共同主办。

2023-12-04 16:16:39
新闻图片
时习之丨宪法至上,习近平强调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多次强调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第十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让我们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不断增强宪法意识,捍卫宪法尊严。资料来源:人民日报编辑、设计:梁秋坪

2023-12-03 20:44:42
新闻图片
【良法善治】习言道 | 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在习近平心中,宪法始终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12月4日是国家宪法日,一起重温习近平主席进行宪法宣誓这历史性的庄严时刻。

2023-12-03 20:44:41